成功投票的讀者將獲得一次轉盤抽獎機會,此次抽獎中獎率高達100%哦,不要錯過!
韓春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理學博士,現任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16年5月,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術CRISPR-Cas9發起了挑戰。論文發表后,在國內外引發強烈關注,但此后不久,有人提出韓春雨的試驗無法重復,有人說可以重復,彼此爭論不休、難有定論。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趙立平是我國微生物組研究的排頭兵。今年他突然宣布從上海交通大學辭職,原因是其申請的“營養功能性食品制造關鍵技術研究與新產品創制”食品重大專項因形式審查不合格被淘汰出局。為了不影響自己母校和科技部的關系,也不牽連其他科學家,趙立平教授決定從學校辭職,以個人身份繼續申訴。在這一消息傳出后,上海學術界朋友圈被刷屏了。有人支持趙立平跟科技部叫板,也有人支持科技部做出的決定。
盧冠達(Timothy Lu)博士是MIT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和生物工程系的副教授。這位年僅三十五歲的科研新星是一位跨界達人,涉足CRISPR、腸道菌、合成生物學等多個熱門領域,曾被麻省理工的百年期刊《技術評論》評為世界青年科技創新家。今年盧冠達博士先后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CRISPR和細胞編程的重大突破。
付巧妹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實驗室暨“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古DNA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付巧妹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PNAS上連續發表數篇重要論文,在早期現代人演化和尼安德特人與早期現代人基因交流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她的研究工作和該實驗室的成果已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評價,并被《Nature》雜志選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
丁勝博士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合成化學、干細胞生物學以及藥物研發技術方面具有很強的科研實力和獨特見解,創造性地開拓了“干細胞化學生物學”這一前沿性新領域。2009 年被權威雜志 The Scientist評為“年度最佳創新技術”和 “生命科學年度人物”。 2016年清華大學宣布成立藥學院,丁勝博士出任為首任院長。
今年9月19日,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盧煜明(Dennis Ming Yuk Lo)教授,因發現可以從母親血液中提取到胎兒DNA,而獲得高達100萬美元的生命科學大獎獎金。盧教授早在1997年就發現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游離的胎兒DNA,并發展出了一套新技術來準確分析和度量母親血漿內的胎兒DNA,被譽為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
吉訓明教授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副院長,主要從事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作、急性腦梗死溶栓與神經保護治療研究、慢性腦缺血的適應保護治療研究和腦靜脈病變的診斷與治療研究。今年七月,吉訓明教授及其同事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中風研究的重要發現。他們的研究顯示,中風后的受損神經元向星形膠質細胞尋求支援,而星形膠質細胞會將自己的線粒體捐獻出去。
今年6月份,《Nature》雜志評選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其中生物學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清華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她觀察到了蛋白質在原子層面如何工作,并對細胞膜上嵌入蛋白質的結構展開了深入研究。今年,顏寧的成果一直在不斷地涌現,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矚目的蛋白質結構。
張鋒博士是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助理教授、McGovern 腦研究所和Broad研究所核心成員,曾榮獲美國生物醫學大獎:瓦利基金青年研究家獎。作為熱門技術CRISPR的先鋒人物,張鋒今年依舊保持了自己的高產勢頭,在頂級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新突破。備受矚目的CRISPR專利紛爭,使他繼續處于風口浪尖的位置。
莊小威教授在她34歲時就成為哈佛的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學系少有的雙科教授,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她所研發的超高分辨率技術與諾獎得主Eric Betzig的成果不相伯仲,卻和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擦肩而過。今年,莊小威教授通過超高分辨率成像在表觀遺傳學、單細胞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研究成果。
今年6月20日《Nature》雜志介紹了10位中國科學家。他們由Nature記者和編輯選出,在神經科學、中微子、空間科學以及結構生物學等領域有重要影響,對提升中國在全球科學領域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系統的5人當中,就包括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高彩霞,她最先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用于小麥和大米等農作物上。
病毒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還有許多新發病毒陸續出現。今年高福院士研究組做出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揭示了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結合它的內吞體受體的機制;寨卡病毒對睪丸和附男性生育能力的影響等等。
今年7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腫瘤學家盧鈾教授領導的研究組獲得了華西醫院審查委員會的倫理批準,開展全球首例人體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臨床試驗。目前他們已將攜帶CRISPR編輯基因的細胞注入了人體,這些細胞來自肺癌患者組織中的免疫細胞,最終結果將在六個月后揭曉。
細胞死亡有很多種方式,今年10月,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王瑩飛博士通過蛋白芯片篩選發現了特殊死亡方式:parthanatos通路中的細胞死亡因子,并發現了一種特殊蛋白會導致中風過程中腦細胞的最終死亡,這種蛋白被稱為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
北京大學藥學院周德敏教授等人在Science上發文,以流感病毒為模型,發明了人工控制病毒復制,從而將病毒直接轉化為疫苗的新技術,這一發現顛覆了病毒疫苗研發的理念,成就了活病毒疫苗的重大突破。
現任云南大學特聘教授的于黎在生物多樣性演變機制及資源生物持續利用的分子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諸多原創性成果。今年她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等10多家研究機構合作,成功破解了金絲猴適應高原的秘密,并揭示了其適應高海拔環境的遺傳機制。
今年年初,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家仇子龍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攜帶人類自閉癥基因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這為深入研究自閉癥的病理與探索可能的治療干預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礎。同時今年7月,他也表示重復出了韓春雨NgAgo技術。
斯坦福大學亓磊(Lei Stanley Qi)教授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現任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化學和系統生物學系的助理教授,近年來他在CRISPR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比如第一次采用CRISPR-Cas9系統的變種技術,改變了讀取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基因組的方式。
生物通誠邀您參與2016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評選活動,以獨特的視角觀察2016,選出您心目中最具影響力的生命科學領域十大科技人物。
評選內容:2016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15日,對生命科學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的華人科技人物。
活動主要形式:采用網絡投票形式,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讀者對候選人物進行投票,結合專家意見,最終誕生本年度的十大人物。
版權所有:生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