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同時傳遞三種癌癥藥物的納米粒子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化學家設計了一種新方法,可制備這樣的納米粒子,使其更容易包含三種或更多不同的藥物。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可同時攜帶兩種藥物納米粒子問世 在2014年1月2日的國際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和中國藥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出一種納米粒子,能夠同時將兩種不同機制的抗癌藥物帶入人體,并分別將這些藥物傳遞到癌細胞中相應最有效的部位。 顧臻博士Nature子刊發布抗癌新技術 顧臻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些外殼摻入透明質酸(HA)的球形納米顆粒,HA可與癌細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質互作。當靶標癌細胞與HA接觸時,細胞會吸收整個納米顆粒。早期實驗室測試表明,它能提高一些乳腺癌靶向藥物的效力。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Nature子刊:打擊癌癥的新式武器 日前,UB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靶標癌細胞的新藥物遞送方法——將抗癌藥物封裝在特殊的納米球中(nanoballoon),這種方法可以阻止抗癌藥物影響機體的正常系統,減少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 《ACS Nano》:傳遞DNA至腦瘤細胞的可降解納米粒子 最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和神經外科醫生共同合作報道稱,他們已經制備出能夠將DNA傳遞到小鼠腦瘤細胞的、可生物降解的微小“納米粒子”。相關研究結果于2014年4月2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期刊《ACS Nano》。 顧臻《Angewandte Chemie》解析新的藥物傳遞方法 目前,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抗癌藥物傳遞方法,基本上可在藥物觸發其釋放之前,將其傳遞癌細胞中。該技術采用納米級脂質膠囊(或脂質體liposomes),將兩種藥物及其釋放機制傳遞到癌細胞中。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Science子刊封面:癌癥納米醫學—從藥物傳遞到影像 在2013年12月18日《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封面文章中,來自美國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員,為納米醫學方法治療癌癥的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評估。 PNAS:新的納米粒子提供最佳的基因沉默 目前,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化學工程師設計了一種新的納米粒子,能夠傳遞可關閉致病基因的遺傳物質片段。與以前任何siRNA傳輸工具相比,這種粒子能夠獲得五倍以上的基因沉默有效性。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PNAS》雜志上。 南大朱俊杰課題組參與研制一種超靈敏的納米探針 目前,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朱俊杰課題組共同在知名化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發表了一項研究,報道了一種超靈敏的納米探針,可以檢測到只有少數的潛伏腫瘤細胞,而不需要任何酶來產生可檢測的信號,從而向早期發現疾病又邁出了一步。 Nature子刊:抗擊MRSA毒素的“納米海綿疫苗”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在12月1日的Nature Nanotechnology雜志上,描述了一種納米海綿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種納米海綿吸收由MRSA產生的造孔毒素,能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對抗這種毒素。
《ACS Nano》:傳遞癌癥治療藥物的“雙鎖”病毒 目前,美國萊斯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可調的腺相關病毒(AAV),它就像一個安全保險箱,需要兩把“鑰匙”才能被打開,釋放其攜帶的治療藥物。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刊物《ACS Nano》。 中南大學最新文章:核酸適配體與腫瘤靶向治療 來自中南大學藥學院藥劑系的研究人員近期介紹了核酸適配體結合化療藥物, 或以聚合物、無機納米粒子(碳納米管、氧化石墨烯、金納米粒、介孔二氧化硅、量子點和磁性納米粒)、樹枝狀分子、脂質體、膠束等納米粒子為載體的藥物傳遞系統用于腫瘤靶向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 PLOS ONE:基因療法靶定腫瘤血管 在2013年12月23日的《PLOS ON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小鼠模型中,發展了基因療法領域中長期尋找的一種基因傳遞方法。他們使用一種合作策略,將一種攜帶目的基因的病毒載體,注射到血液中,載體能夠避開健康組織,找到感興趣的增殖血管。 口服特殊藥物載體穿過血腦屏障治療老年癡呆 在2013年12月6日的《Molecular Therapy》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能夠穿越血腦屏障和血視網膜屏障的方法。通過口服給藥,可以使靶定老年癡呆癥斑塊的蛋白,穿過血腦屏障到達大腦,清除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