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LP-mRNA遞送技術:打通基因編輯體內治療的最后一公里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 [2021-01-13]
• 中國醫學科學院Nature Immunology發文:腫瘤免疫治療后為何會復發?
T細胞是免疫系統的“戰士”,負責殺傷腫瘤細胞,但它也會累。T細胞耗竭會使其喪失能力。 [2021-01-13]
• Genome Biology:核糖體碰撞廣泛存在并可促進新生肽鏈的共翻譯折疊
研究組通過對串聯雙核糖體保護的mRNA片段進行高通量測序(disome-seq),檢測到核糖體在釀酒酵母細胞中存在廣泛的碰撞,并鑒定了一系列促進翻譯延伸暫停的mRNA序列特征 [2021-01-13]
• 上海交大,復旦大學連發Nature Biotechnology等論文,獲基因編輯治療新突破
單純皰疹病毒(HSV)是人類最常見的病原體。其唯一的自然宿主,就是人類。因此,HSV在人群中的感染極為普遍,至今仍是尚未被攻克的醫學難題,既無疫苗可用,也無藥物可以根治。 [2021-01-13]
• 復旦學者最新論文:首次報道病原生物感染介導DNA損傷和腫瘤發生的新機制
該項研究利用多種轉基因小鼠動物模型,闡明了病原微生物識別受體NOD2引起肝臟炎癥和基因不穩定性的機制。 [2021-01-13]
• 西湖大學Cell發文:全球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研究報道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相當于他們將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人體感染新冠后細胞組織的改變放大了數萬倍,達到蛋白質分子層面,“看”清楚是哪些分子的改變導致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 [2021-01-12]
• Science Advances:新的種屬特異性丙肝病毒宿主因子
研究發現了HCV新的宿主因子,進一步解析了HCV復制的分子機制;為HCV小動物感染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意義。 [2021-01-12]
• 鄧宏魁等人Cell Res構建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
類器官(organoid)是由干細胞衍生出來的類似器官的組織,被認為是構建人工器官或開發新藥的下一代技術。 [2021-01-12]
• Redox Biology:GCK-MODY相關的動脈粥樣硬化保護新機制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增強CEPT1和ATGL在高密度脂蛋白(HDLs)上的招募是GCK-MODY相關的動脈粥樣硬化保護機制的基礎。 [2021-01-12]
• circRNA-SORE 在肝癌 sorafenib 耐藥中的重要作用和機制
近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蔡秀軍教授團隊在肝癌耐藥領域發表了題為《CircRNA-SORE mediates sorafenib resistanc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stabilizing YBX1》 的研究性論文,闡述了circRNA參與的晚期肝癌一線靶向治療藥Sorafenib(索拉非尼)的耐藥機制。 [2021-01-12]
• Science:中外學者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研究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并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效應。 [2021-01-11]
• 顏寧等人最新發表PNAS文章: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的選擇性抗瘧藥物開發
論文中進一步探究了該類抑制劑分子的抗瘧可行性與作用機制。通過結構解析,研究者發現在相同抑制劑的作用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hGLUT3)的構象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且不存在類似于PfHT1蛋白中的新空腔結構——這說明靶向PfHT1蛋白的特異性別構空腔進行抑制劑設計是實現選擇性的關鍵。 [2021-01-11]
• 中科院學者PNAS發文:胎盤滋養層細胞應對妊娠期營養壓力的機制
該工作在多種人類胎盤滋養層細胞合體化模型、小鼠模型和人類胎兒發育遲緩(FGR)臨床病例中開展綜合研究,揭示了胎盤合體滋養層細胞在分化過程中通過獨特的巨胞飲(macropinocytosis)途徑進行營養物質的高效率母胎轉運,在mTOR信號調節下感知母體營養狀況,并通過增強合體化和巨胞飲的方式補償母體營養供應不足,保障胎兒發育的需求。 [2021-01-11]
• NAR:線粒體tRNA堿基修飾缺陷致聾新機制
[2021-01-11]
• 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豐富了人們對ALS致機理的認識,為ALS的診療提供了新的潛在靶標和動物模型的支撐。 [2021-01-11]
• 儲成才研究組Nature發表重大成果: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新機制
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 [2021-01-08]
• Molecular Cell報道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這一工作揭示了高糖引起的ROS抑制AMPK的全新信號通路,以及該新通路對于維持骨骼肌細胞能量代謝穩態的重要作用。 [2021-01-08]
• Genome Biology:破譯胰腺癌肝轉移的分子特征
研究人員破譯了胰腺癌肝轉移灶與原發灶的異質性,證實了胰腺癌的轉移是一個多階段多步驟的過程。 [2021-01-08]
• 中科院學者Nature Methods發文:首次建立特異敲低環形RNA的CRISPR-RfxCas13d/BSJ-gRNA系統
CRISPR-RfxCas13d/BSJ-gRNA篩選匹配CDCscreen計算分析的全新體系的建立,為全面深入理解環形RNA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2021-01-07]
• 南方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合作發文,揭示骨穩態新機制
研究發現骨細胞粘著斑蛋白Kindlin-2通過與1型甲狀旁腺素受體(PTH1R)互作,可調節基礎狀態與間歇性甲狀旁腺素(PTH)刺激條件下的骨形成及骨穩態平衡。 [2021-01-07]